什么是借景抒怀? 借景抒怀是什么意思
借景抒怀(又称借景抒情)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,指作者通过描绘客观景物来间接表达主观情感,将内心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,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。下面内容是其核心内涵与特点的详细解析:
一、概念与本质
-
定义
借景抒怀是作者以强烈的主观情感为出发点,通过细腻描写天然景物,将情感寄托于景物之中,使景物成为情感的载体。其本质在于“景生情,情生景”,形成物我交融的意境。 -
与相似手法的区别
- 借景抒情 vs 托物言志:
- 借景抒情的“景”指天然风景(如山川、草木),重在表达情感(喜、怒、哀、乐);
- 托物言志的“物”是具体物品(如松、竹、梅),重在表明志向或品格。
- 借景抒情 vs 直抒胸臆:前者含蓄隐晦,后者直接宣泄情感。
- 借景抒情 vs 托物言志:
二、表现方式与艺术特征
-
情景交融
作者的情感与景物描写浑然一体。例如杜甫《春望’里面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,以花鸟之景折射战乱之痛,情感深沉却无直接表露。 -
以景传情
通过景物的色彩、形态、动静等特征传递情感:- 乐景写乐情:如孟郊《登科后》“春风得意马蹄疾”,借明媚春光抒发金榜题名的喜悦。
- 哀景写哀情:如张继《枫桥夜泊》以“月落乌啼”“江枫渔火”烘托羁旅孤寂。
- 乐景衬哀情:如杜甫《绝句》“江碧鸟逾白”以绚丽春景反衬思乡愁绪。
-
含蓄性与象征性
情感表达需通过景物隐喻,如王国维所言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。例如刘白羽《急流》通过描写闽江急流与飞舟,象征革命者迎难而上的灵魂。
三、经典案例解析
-
古诗中的借景抒怀
- 白居易《赋得古原草送别》: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——以野草顽强生活力暗喻坚定品格。
- 高适《别董大》:“千里黄云白日曛”以荒寒之景反衬豪迈劝慰之情。
-
现代散文范例
朱自清《春》通篇描绘春景,未直抒爱春之情,但通过“嫩草”“繁花”等意象传递对生活的礼赞。
四、创作规则与技巧
-
观察与感受并重
需对景物细致观察,捕捉细节(如光影、色彩),同时注入真情实感,避免空洞写景。 -
明确抒情目的
写景为抒情服务,需围绕情感选择景物。例如《石头城》以“潮打空城”“旧时月”渲染历史沧桑感。 -
巧用修辞与结构
- 比喻/拟人:如流沙河《藤》以藤蔓攀附象征趋炎附势者。
- 动静结合:如“蝉噪林逾静,鸟鸣山更幽”以声衬静。
五、操作应用建议
- 写作训练:可先选定情感主题(如乡愁、喜悦),再筛选与之契合的景物进行描写。
- 阅读鉴赏:分析经典作品时,注意梳理“景—情”对应关系,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意象传递深层情感。
示例:若表达孤独,可描写“深夜冷雨敲窗”“孤雁掠过长空”,避免直白陈述。
借景抒怀通过“景”与“情”的辩证统一,赋予文学作品以含蓄美与感染力,是中华美学“意境论”的重要操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