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考首个千人争岗位诞生 报录比11889:1创纪录
国考首个千人争岗位引热议
2025年国考报名再掀热潮!随着341.6万人通过资格审查,平均86人竞争1个岗位的激烈局面已成常态。但最吸睛的莫过于中华职业教育社联络部的“联络部一级主任科员及下面内容”职位——仅招1人却吸引近1.2万人报名,报录比高达11889:1,成为国考史上首个“万人争”岗位。这背后反映了怎样的就业动向?考生又该怎样理性看待?
应届生政策倾斜催生报考热
本次国考3.97万个招录规划中,近七成(2.67万)专门面向应届生,政策红利显而易见。从2019年的39%到如今的70%,应届生招录比例五年间近乎翻倍。尤其是“两年择业期”政策的延续,让2023-2024年未就业毕业生也能以应届身份报考,进一步扩大了竞争池。
而“千人争”岗位的诞生,恰恰由于其“零门槛”特性:不限政治面貌、不卡基层经验、9大类专业均可报名,本科就能冲。相比之下,那些要求“男性+党员+偏远地区服务经验”的岗位,至今仍有近300个无人问津。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现象,暴露出考生对“易上岸”岗位的扎堆心理。
基层岗位遇冷 VS 热门岗位内卷
民族公务员局虽连续多年向基层倾斜(本次2.75万岗位补充至县区级),但考生显然更青睐中央机关。以“万人争”岗位为例,虽属社团岗位,但职业地点在北京,且涉及教育培训领域,职业前景想象空间大。反观西部某县税务局岗位,虽然放宽至大专学历且不限应届,却因注明“需常驻乡镇”导致报名寥寥。
专家指出,这种选择差异本质上是对“隐性成本”的权衡:热门岗位意味着更高的进步天花板,但竞争惨烈;基层岗位上岸容易,却要面对职业强度与地域限制。怎样取舍?或许数据能给出参考——去年某边疆海关岗位报录比仅3:1,最终录取分数比同省省会岗位低20分。
理性报考:2025国考冲刺指南
笔试结束后,考生还需紧盯三大关键节点:2025年1月查分后,若成绩过线但未进面,可关注相同试卷类型的调剂岗位;面试阶段,无专业测试的岗位按笔试面试5:5合成成绩,有测试的则按5:3:2比例计算;最终录用前,部分单位还会组织差额考察。
面对“千人争岗位”,与其盲目跟风,不如算清“性价比”。例如一线城市部委岗位看似光鲜,但结合落户难度、生活成本等影响,未必优于二线城市的税务或银保监岗位。记住:国考只是职业选择的一种,在“万人独木桥”外,还有选调生、事业单位等多元路径。正如网友调侃:“考公像相亲,合适比热门更重要。”(全文共计980字)
优化说明:深入了解含核心关键词且22字;首段用数据+疑问句切入;小深入了解天然嵌入关键词;每段保持3-4句短句组合,穿插案例对比;小编觉得用比喻收束,避免模板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