事件回顾:28岁员工线上会议后猝死
28岁的王先生是温州某便民服务公司的区域经理,5月21日晚在同事家参加线上职业会议至11点31分,6分钟后突发不适倒地,经抢救无效于次日凌晨离世。家属认为其长期超负荷职业导致身体透支,但当地人社局以”非职业时刻发病”为由未认定工伤。
这起员工线上开会后离世未获工伤认定的案件引发广泛讨论:线上办公时代,职业与生活的边界在哪里?猝死前的会议时刻能否算作”职业时刻”?
争议焦点:线上办公怎样界定工伤
根据《工伤保险条例》,工伤认定需满足”职业时刻、职业场所、职业缘故”三要素。但人社局认为:
– 王先生发病时已退出会议,处于用餐情形
– 同事家不属于固定职业场所
而家属反驳称:
– 会议结束仅6分钟即发病,属职业情形延续
– 区域经理需24小时待命,居家、外出均属职业场景
– 医院诊断提及”可能与过度劳累有关”
律师指出,若家属能提供会议录音、职业群记录等证明用餐时仍在处理公务,或公司存在长期超时加班记录,可增强认定工伤的说服力。
维权困境:新型职业模式遭遇旧规
此案折射出传统工伤认定体系与新型职业模式的冲突:
1. 时刻边界模糊:线上办公使”下班”概念消失,凌晨开会成常态
2. 空间定义过时:居家、咖啡馆等非固定场所是否算职业地点?
3. 举证难度大:家属需自行收集加班记录、职业沟通证据
值得关注的是,2022年广东已有类似案例改判——程序员居家办公猝死最终认定为工伤,但需满足”发病时正在处理职业”的关键条件。
律师建议:家属可采取这些行动
面对员工线上开会后离世未获工伤认定的困境,专业人士建议:
– 申请查看公司考勤体系,核实每日实际职业时刻
– 收集微信/邮件等职业沟通记录,证明会议后仍在办公
– 要求医院补充”过劳死”相关医学证明
– 若申诉失败,可提起行政诉讼
目前家属已提交二次申诉,结局将于9月初公布。本案最终认定或将影响后续类似案件判决,我们将持续关注进展。
思索:当职业渗入生活的每分每秒,我们是否该重新定义”工伤”的边界?在追求效率的同时,怎样守住劳动者生活健壮的底线?